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掐丝珐琅艺术
2025年3月14日,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进修班的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昌平北校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语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掐丝珐琅艺术”为主题,通过讲解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留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掐丝珐琅的艺术之旅
活动伊始,北校区艺术与设计系的张扬老师为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讲座。张老师从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讲起,详细介绍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不仅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历代经典珐琅作品,还现场演示了掐丝、点蓝等关键步骤。留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不时用汉语提出问题,如“珐琅釉料是如何调配的?”“金属丝如何固定在胎体上?”张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大家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亲自尝试。
动手实践:留学生的创意绽放
讲解结束后,留学生们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了不同的图案模板,开始了自己的掐丝珐琅制作体验。北校区艺术中心的老师和助理们全程指导,帮助大家掌握掐丝、填色等技巧。
留学生们对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情有独钟,来自韩国的夏恩小心翼翼地将铜丝弯曲成熊猫耳朵的形状,再用胶水固定在木板上。“大熊猫是中国的吉祥物,我很喜欢它的寓意。”她用流利的汉语分享道。来自赤道几内亚的法提玛尽管制作过程中几次遇到铜丝扭曲的困难,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兴奋地拍照留念。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留学生们互相交流制作心得,不时用汉语询问:“这个颜色怎么调?”“我的线条够不够流畅?”实践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
文化交融:传统艺术的无国界魅力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土库曼斯坦、苏丹、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尽管大家的母语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对掐丝珐琅艺术的热情却高度一致。来自土库曼斯坦的谢菲表示:“我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珐琅器,没想到今天能亲手制作,中国的传统工艺太神奇了!”来自苏丹的文龙说:“我要把这个珐琅画带回国,告诉家人这是我在中国学到的珍贵技艺。”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汉语教学的重要延伸。“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浸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汉语,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国际教育学院将继续探索“语言+文化”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